云商资讯
YUNSHANG NEWS
第五届南京柳树湾论坛暨柳树湾IP发展合作大会在南京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2025-06-09 浏览数:99

2025年6月9日,第五届南京柳树湾论坛暨柳树湾IP发展合作大会在南京成功举行。论坛由南京市云南商会主办,南京柳树湾文化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办,以“跨越六百年,连接千万人”为主题,正式发布“南京柳树湾”文化IP。云南省相关地州领导、在宁云南籍专家学者、南京市云南商会会员企业及南京柳树湾后裔代表人士等百余人齐聚金陵,共同见证这一承载明初移民史诗的文化符号迈向新征程。



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傅友德、蓝玉、沐英率30万大军从南京柳树湾(今秦淮区蓝旗街)远征云南,明朝政府随后开展百万“移民实滇”。这场中国历史上规模浩大的戍边移民,将江南文化基因播撒云贵高原。六百余年间,从南京出发的江南人士后裔在云南、贵州等地繁衍生息,形成覆盖千万人口的血脉记忆。南京明故宫遗址内的明万历疏通沟渠碑,至今镌刻着“柳树湾”这一历史地名,成为跨越时空的文化见证。如今,南京柳树湾在微信、抖音、视频号内容全网播放量超千万,引发“云南方言存南京古音”、“保山‘小南京’”、“大理古城与南京柳树湾”、“云南地名溯源”等文化现象热议。

云南省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党组成员、副主任李继显在致辞中阐释了南京柳树湾作为明代大规模移民迁出地的历史地位,指出其承载的深厚文化基因深刻影响着云南的城市形态、风土人情及家族谱系,成为连接云南与南京的血脉亲情的重要纽带。南京柳树湾的文化价值亟待系统性挖掘,推动对南京柳树湾的历史研究与内涵阐释,是解锁云南历史文化基因的密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南京柳树湾研究会联合发起人张红玲作大会主题分享。从家谱记载到南京柳树湾寻根,从五年前首届南京柳树湾论坛到筹备成立南京柳树湾研究会,再到南京柳树湾科技园开园,张红玲将南京柳树湾的寻根、研究、发展的心路历程娓娓道来。五年来,众多关心支持南京柳树湾研究发展的人士,以其坚韧、坚持和坚强,诠释着云南人精神、柳树湾精神。



论坛重磅发布的“南京柳树湾”IP,首次将历史文化遗产转化为IP数字资产建设。南京市云南商会会长李祥现场阐释IP战略:以“根脉·交融·连接”为内核,构建“文化数字化+产业联动+经济纽带”融合生态。发布会现场播放柳树湾IP主题视频,展示柳树湾IP视觉体系,以彩云之南与南京由长江连接交融的视觉符号,象征六百年血脉绵延与东西部文化共酿。李祥强调:柳树湾IP要超越地理符号的初级叙事,实现“历史基因→情感共鸣→产业价值” 的闭环,既有寻根的文化记忆,更为区域协作注入可持续动能。



发布会现场,云南省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党组成员、副主任李继显、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徐志坚、南京郑和研究会终身名誉秘书长郑自海(郑和第十九世后裔)、南京市云南商会会长李祥、南京柳树湾研究会联合发起人张红玲、南京市云南商会执行会长孙梦六位代表共同按下象征IP发布的手印,标志着这一承载六百年历史记忆的文化符号迈入IP数字资产建设新阶段。



柳树湾IP发布仪式后,南京柳树湾文化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与金鹰科技集团、江苏万事利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常州通用自来水有限公司、南京敏珠拉姆商贸有限公司签署IP合作协议,将分别在科技赋能IP运营、丝绸非遗衍生品开发、文旅基建支持及“云品出滇”渠道建设领域展开合作,推动文化IP向消费场景转化。南京市云南商会依托柳树湾纽带助力企业“链接云南、面向东南亚”,通过历史风貌与时代风尚的势能叠加,构建历久弥新的系统竞争力。



圆桌论坛环节特别邀请到专家学者与柳树湾后裔共同探讨柳树湾IP的赋能发展。南京郑和研究会终身名誉秘书长郑自海(郑和第十九世后裔)郑自海提出“联动郑和下西洋与移民文化双叙事”;南京审计大学教授和秀星强调“建立IP价值评估体系吸引社会资本”;渔樵耕读南京创意建筑设计负责人丁帮华建议“设计明城墙至蓝旗街沉浸式文旅动线”;南京市云南商会副会长徐红瑞提出:“让历史通过非遗市集、数字寻根等场景触达年轻群体。”




从1381年南京柳树湾出发到2025年柳树湾IP发布,柳树湾的故事始终诠释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文明融合智慧。如今,这座跨越六百年的文化桥梁,正以创新之姿连接历史纵深与现代产业,历史与未来的双向奔赴为东西部协作注入澎湃动能。